孩子的问题,家长耽误不得
专业老师一对一在线指导
免费咨询
在我从事教育问题咨询的过程,一直探索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,从心理学到传统文化,从传统文化到佛学,在我学习实践的过程,深刻体会到,佛学不是迷信,只是有些人偏信佛教,造成了一些迷信,所以一些人就会误会佛学就是迷信。
在我学习实践的过程,我深刻体会到佛学是智慧,真正学佛的人,越学越慈悲,越学越善良,越学越看不到别人的缺乏,越学越随口赞叹一切!
佛教流传了几千年,如果没有价值和智慧,怎么会一直流传呢?佛教皈依需要遵守基础的五戒:杀盗淫妄酒。一个人如果做到了遵守五戒,那么其实境界已经很高了,不杀生,修得是慈悲善良;不偷盗是守住良知;不邪淫是利人利己,现在社会邪淫很普遍,带来非常大的危害;不妄语,是修口德,不说不好的话,祸从口出。不饮酒是保持自己的清静心,头脑一直非常清醒理智的状态。
我们细心思考,就会体会到,能遵守五戒,是对于自己,对于家庭,对于社会,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,怎么会是迷信呢?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释迦摩尼佛在修行实践过程,总结出来的哲学智慧,释迦摩尼也是人,觉醒智慧的人就成佛,所以说,人人皆具佛性。
佛学倡导觉察,去除心中五毒:贪嗔痴慢疑。贪嗔痴慢疑,到底是啥?其实,它们指的是五种烦恼心。因为,这五种烦恼能障碍真心本性,引导人造作恶业,伤己害人,就像毒药一样,所以叫“五毒”。若能识得它的本来面目,就不会被它缠缚,而得自由。所谓心累,迷茫,都是由它引起。
贪:遇到快乐的境,拼命追求和贪恋就是贪,包括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等。
嗔:生气,怨恨。遇到不快乐、不喜欢的境,我们要抛弃它,但又丢不了,所以嗔。
痴: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,称为痴。跟我们讲对的,以为是错;跟我们讲错的,却以为对,以及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。
慢:傲慢,瞧不起别人。比他人强时,向人炫耀、卖弄;比别人差又不认输,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,虚荣心强,爱攀比。
疑:毫无道理和根据地怀疑、否定一切,自以为是、想当然地下结论,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。
那么,这五毒是从怎么来的呢?从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识中来。说白了,就是你的五官,以及五官的感受等一系列行为。
为了觉察,转化五毒,于是有了禅修这个很好的方法。心理学上的正念疗法、冥想、灵修等方式,其实很多都是汲取了佛学,提取杂糅出来的。
那么,佛学对于教育问题、心理问题有什么帮助呢?其实,大有用处,为什么,家长学习佛学,心态平和了,心地慈悲善良,深信因果,心存敬畏,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,孩子怎么可能教育不好呢?
对于心理问题呢,也非常有帮助,为什么呢?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妄念杂念太多,佛教讲法就是五毒太深,那么觉察自己内心,照镜子,然后心地善良,多做善事,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利益,念念为他人好,那么还会有抑郁症妄想症吗?
佛教是不是太清心寡欲,好吃懒做,无所作为呢?如果你了解,就会发现,不少事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,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和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。他们都是用佛教敬天爱人利他的哲学经营企业,所以做的很大而且很长久!
那么为什么有不少人觉得佛教是迷信呢?因为有一些人曲解了佛教的意义,信偏了,觉得求神拜佛是为了让菩萨实现自己的梦想,比如拜佛求财,拜佛求儿子,拜佛求升官,但是,他们不知道,菩萨让我们拜是一种教育,让我们对生命中的人都恭敬,都当做菩萨一样对待。
如果我们是透过拜菩萨来修自己的内心,修自己的德行,那么就不是迷信,因为厚德载物,德行足够好,妄念越来越少,命运自然越来越好,;如果我们光拜菩萨,多烧香,和菩萨说,如果你帮助我实现愿望,我回头捐多少香火钱,那就是迷信了!谁捐香火钱多,就让谁愿望成真,那你把菩萨当成贪官了,谁贿赂的多谁成功。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?
所以,佛教是古老的智慧,要回归他最初的初衷,他是佛陀的教育,教导人们心地慈悲善良,教导人们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,深信因果,心存敬畏,修清净心,去除妄念杂念!